每日 14:00~23:00 開放來電免費諮詢狗狗的各式行為問題。來電前,請先點擊上方「免費諮詢」頁面閱讀注意事項。

分離焦慮,不全然都是分離焦慮:從支配行為談起

在談分離焦慮之前,首先我們要先理解狗的支配性行為是什麼。舉例來說:

一、狗與狗之間的支配行為

狗狗之間經常會發生狗對著另一隻狗的臀部嗅聞味道,若性格較為強勢且敏感易怒的狗狗,其耳朵、尾巴和背脊上的毛會豎起來,然後他會將自己的頭、前肢由高至低壓在另一隻狗狗的脖子上、身體上,又或是對對方做出騎乘動作。

如果另一方未能表現出屈服,那麼狗與狗之間很容易產生衝突互相攻擊。

二、狗與人之間的支配行為

支配性的攻擊是犬類最常見的攻擊行為。

有一些支配慾望高、自主性較強的狗狗會利用咬人來主動挑戰畜主的權威。

這通常會發生在狗狗意識到被畜主壓力式教育、管理,畜主在無形之中教導了狗狗以暴制暴的觀念,導致狗狗出現對畜主的攻擊行為。或是被寵壞的狗,會想通過此攻擊行為來建立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雖然矯正攻擊行為是我日常生活的常態,但是我的教學領域並不限於攻擊行為的矯正。我以攻擊行為作為此文章的起頭,是要讓大家瞭解支配性攻擊行為的發生原理。

然而在性格和善、不具攻擊性的狗,難道他們就不存有支配性的行為嗎?其實不然。每一隻狗或多或少都會有支配性的行為。例如:

在餵飯的時候狗會興奮的吠叫、打轉、撲跳你。這是在要求畜主的動作快一點:「趕快將飯放下來給我,我要吃飯了。」

在準備出門散步時狗會興奮的吠叫、打轉、撲跳大門。好不容易抓到狗並套上牽繩,接著狗就拉著畜主往門外衝。這是在告訴畜主:「動作怎麼這麼慢?我不需要上牽繩,我現在就要出門了。」

這樣子你應該看懂了!

狗的支配性行為充斥在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否會形成行為問題造成畜主的困擾,那就要看畜主是如何來看待了。

以我來說,我是訓練師,許多客戶將自己的愛犬寄養在我的犬舍。

當我在準備餵狗吃飯時,整群狗激動不已的大吼大叫,對我而言這是狗狗身體健康的訊號。因為狗狗有精神、食慾好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因此我並不會在意狗狗在吃飯時間的吠叫行為。

回歸到這篇文章的主題:

狗狗有分離焦慮症是許多畜主會遇到的狀況。分離是「原因」,焦慮是「結果」。這因果關係是「先出現分離,再出現焦慮」。換句話說,就是狗狗無法自己獨處。

最初的形成原因通常都是這樣的:

當畜主離開狗時,狗會利用吠叫來取得畜主的關注。當狗一次次的成功了之後,便開始增強了分離時的吠叫行為。當這個行為被增強到最後時(註一),狗的吠叫時間就會開始無止盡的延長,甚至於連續吠叫直到畜主回家才會停止。

(請注意,也請深思:分離焦慮真正的起點是人在無形之中教導了狗利用吠叫來取得人的注意力和陪伴在身邊。)

近幾年以來,有少部分的獸醫師開創了行為門診。

在於分離焦慮症,他們使用人醫的精神用藥作為狗狗的處方箋,試著利用藥物來舒緩狗狗這焦慮不安的情緒。若本質狀況沒有改變 —— 即狗狗自己仍然無法獨處,那麼當藥效過了之後其行為問題依然存在。

但若採用藥物治療 + 行為訓練,原則上成功矯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將會比起單純吃藥來得有效果。不過施以行為訓練的訓練師必須要功力深厚。

通常訓練師會安排狗狗與畜主每週上一至二堂課,每堂課的時間約一至二個小時。訓練師必須要能夠在短短一、二個小時裡去完成有效的訓練和連結。接著當訓練師離開之後,畜主還必須依照訓練師的囑咐確實的自行訓練。

但是一週有 168 個小時,狗狗每週與訓練師上課的時間是 1~4 小時,這個時間比例差異很大。

所以我說:

若訓練師的功力不足,或是畜主沒有確實複習訓練,那麼最後仍然會以失敗收場。

通常我會建議:

強烈分離焦慮症的狗直接抽離環境、離開畜主來受訓矯正。

透過我給予的訓練矯正和規律的生活作息,訓練狗狗使其能夠獨處、提高狗狗自己本身的穩定性、提升狗狗對畜主的服從性、降低狗狗對畜主的支配慾望。

這最後將狗狗對畜主的支配慾望降低的訓練期間,就會回到狗狗最初一開始的單純支配性的吠叫行為。讓行為問題變得愈來愈單純。只要是單純的問題,那麼就容易處理了。最終就能不透過藥物治療來達成矯正的目的。

文末,請大家想一想:

人類的小嬰兒剛學會扶著在嬰兒床邊的扶手,在學習站立和走路時,那個時期是小嬰兒最黏人的時間點。只要人一離開小嬰兒的視線,小嬰兒就會開始放聲大哭,直至人回來為止。

試問你:

你會給予小嬰兒服用精神藥物來治療?還是會訓練小嬰兒學習自己待在嬰兒床上玩玩具,靜靜的等待你的回來?


註一:

此時的增強行為是狗狗的分離焦慮行為先從吠叫開始,接著出現過度換氣、情緒緊繃無法放鬆,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自殘身體的行為,例如不斷的舔舐前腳趾節、不斷的啃咬門板,即便咬到滿口血都不會停止。

分享這篇文章: